最近几天,旅游业最受关注的10万+的刷屏文,自然是自媒体“小声比比”发布的质疑马蜂窝点评抄袭造假的文章了。
继狠砸几亿在世界杯期间投放洗脑广告后,马蜂窝再次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,没想到,却是以这样的方式。
先来回顾一下本次的风波:
10月20日,“忽睿数据团队”表示,通过数据抓取和分析,发现马蜂窝上的2100万条“真实点评”中,有1800万条,是通过机器人从其他平台抄袭来的。
文章发布后2小时,马蜂窝就投诉了“小声比比”,控诉其捏造散布虚伪事实,给马蜂窝造成巨大的损失伤害。
不过“小声比比”也没在怕的,再次放出重磅炸弹,连马蜂窝的核心内容“游记板块”也已经被水军严重污染了。
脸被打得很疼的马蜂窝也于22日正式回应:在对全站数据进行检查之后,点评内容在马蜂窝整体数据量中仅占比2.91%,涉嫌虚假点评的帐号数量在整体用户中的占比更是微乎其微,自媒体所述与事实严重不符。
紧接着,马蜂窝起诉乎睿数据和自媒体作者“歪曲事实”,要用法律维护自身权益。而被告睿团队也正式发表声明称对可疑数据已进行司法公证,似乎早已做好了应对准备。
这下好了,是非黑白,法庭上自有定夺,我们这些吃瓜群众,貌似也可以歇歇了。
有业内人士就此事评论:“这是个流量至上的时代,有时不被裹挟,太需要天时地利人和。”
不过说到底,互联网公司又有几家,敢拍着胸脯说我们的数据没有“复制粘贴”,动过半点手脚呢?携程和去哪儿也曾因为侵权一事闹上过法庭。才过去几年,旅游UGC领域又起了争议。
也有人说,正值马蜂窝融资之际爆出这样的黑料,明显是融资暗战。可是,不管是哪行哪业,要做大,要融资,都得“拿数据说话”。说口号是容易,一旦要用事实说话就变得困难。曾经思途也给大家谈到过五一期间陕西官方数据“造假”的新闻。可见,哪怕是官方,也难免受“数据”之困。内容不够,抄袭来凑。平台本来就不生产内容,如果把一切的内容平台看做文字的搬运工,好像也算不得什么大事。
可消费者也不是傻子,一次被骗,还会给下次上当的机会吗?对于平台来说,最怕的就是这样的一次性买卖,让用户好感度直线下降,甚至造成流失的后果。
我们承认,追逐流量,确实是每一个互联网平台的“原罪”,但也不要忘了,常在河边走,哪能不湿脚。做内容平台,还是得以原创内容、用户社群为核心,做旅游电商,最重要的还是产品真能让客户满意。把精力放在刷单、抄袭、搬运上,说到底,还是舍本逐末,自己挖的坑,迟早得自己来填。
赞
1
有一点帮助
0
没有帮助
参与评论